财新传媒
2013年11月02日 21:16

在小时代,理想主义如何可能?

许纪霖:在小时代,理想主义如何可能?

  新民说文化沙龙·致青春  读书嘉宾:许纪霖


  主办:华东师范大学·知识分子与思想史研究中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  经济观察报·观察家  凤凰网


  人生最重要的就是有梦想相伴,这才是好的人生和有期待的人生。那么,青春和梦有关系吗?今天大家都在谈“中国梦”,这个梦的真正意义是说,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梦想,而且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问题在于什么是我...


阅读全文>>
2013年10月09日 14:14

今天我们如何爱国

许纪霖:今天我们如何爱国

来源于 财新《中国改革》 2013年第10期 出版日期 2013年10月01 | 评论(0

特约作者 | 戴志勇

国家是什么

  戴志勇:近来,中国海周围纠纷不断,尤其中日之间情势一度紧张,国民的爱国情绪高涨。你怎么看待爱国主义?

  许纪霖:按照洛克的观点,古典自由主义者认为国家是必要的恶,是实现个人权利的工具,没有内在价值,如何限制统治者的权力才是重要的事。古典自由主义者很少研究...

阅读全文>>
2013年10月08日 11:51

顾城:在诗意与残忍之间

  顾城:在诗意与残忍之间

  许纪霖

  一九九三年中国诗坛的最大事件莫过于顾城之死。每一个朦胧诗的爱好者都感到分外的震惊,谁也难以将一个写下了大量优美诗篇的童话诗人与一个残忍地用利斧劈死爱妻的杀人犯联系在一起。但事实不幸就是如此,令人们困惑不已。

  在众多的评论中间,我注意到评论者们的尴尬,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所面对的只是顾城的某一个侧面,或者将诗人之死诗意般地美化,小心翼翼地对他的罪恶表示...

阅读全文>>
2013年09月26日 09:42

现代人:永无希望的救赎--《大神布朗》观后

  现代人:永无希望的救赎

  许纪霖

  在美国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逝世60周年之际,上海现代人剧社复排了他的名剧《大神布朗》(The Great God Brown)。1988年,胡伟民导演的该戏在上海滩公演,曾经风靡一时,25年之后,虽然没有当年的轰动,然而,世纪经典的魅力依然吸引了上海的话剧爱好者,这是一场对观众的知识、智慧与自我理解深度的考验,具有无限的解读可能性。

  《大神布朗》最给人印象深刻的是人物的面具...

阅读全文>>
2013年09月22日 18:06

回眸中国思想史研究的重要传统

  王汎森 叶文心 Timothy Cheek 许纪霖:

  回眸中国思想史研究的重要传统

  编者按:在由华东师范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现代中国与世界联合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思想史高级研修班上,王汎森(台湾“中研院”院士、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叶文心(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历史系教授)、TimothyCheek(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所教授)和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等学者就中国思想史研究的重要...

阅读全文>>
2013年08月29日 10:53

另一半中国梦

                         

             

                            另一半中国梦        

              何种文明:十字路口的抉择

 

 

 

自近代之后,中华民族面临外来文明的严峻挑战。历史学家雷海宗七十年前讲过一段很深刻的话,他说,中国过去所遭遇的外敌,一种是像佛教那样有文明而没有实力,另一种是像北方游牧民族那样有实力而没有文明,这些都好对付。然而鸦片战争之后所出现的西方,既有实力,又有文...

阅读全文>>
2013年07月01日 10:17

读书人的面子

  二十世纪的历史有几个至今无法解开之谜,其中一个是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在195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究竟是被迫的,还是自觉的?如果二者兼而有之,那么,在什么层面上是不自愿的,在什么意义上又有自觉的成分? 这些年,关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研究出版了若干,最新的著作,便是陈徒手的《故国人民有所思》。作者之前有过一本脍炙人口的《人有病,天知否》,如今这本新著,延续其一贯的风格,书名首先就起得好,从毛泽...
阅读全文>>
2013年06月08日 10:00

中国如何以文明大国出现于世界?

 21世纪世界历史的最重要事件,可能是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大国的重新崛起,从而改变世界历史本身。最近,国内学界热议姚中秋教授提出的“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这是一个好命题。问题在于,当世界历史中的中国时刻呼之欲出的时候,中国自身准备好了吗?中国将以什么样的姿态出现于世界?是西方文明的追随者、挑战者,抑或发展者?再进一步追问:那又是谁之世界历史,何种中国时刻呢?

在所谓的中国时刻降临之际,与其盲目地乐观欢呼...

阅读全文>>
2013年05月12日 22:38

坚守底线:知识分子的伦理责任

坚守底线:知识分子的伦理责任
 
2013年4月20日在广州公众论坛的演讲

刊载于《南方都市报》2013年5月12日   

 许纪霖
 

                                   莫言式的生存智慧
   
    前不久,瑞典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之一、瑞典文学院唯一懂得中文的马悦然先生在博客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许纪霖教授欠莫言一个公开道歉》。为什么马先生要我向莫言道歉呢?原来在2011年11月8日,莫言在腾讯微博上发表了一首...










阅读全文>>
2013年03月26日 11:01

欢迎参加当代中国的消费文化与消费政治(1949-1976)工作坊

当代中国的消费文化与消费政治(1949-1976)工作坊日程
2013年3月28日

主办:华东师范大学ECNU-UBC现代中国与世界联合研究中心
合办: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
地点:(闵行校区)人文学院5303学术报告厅

【学术报告与讨论1】9:00-10:30
主持: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
报告:
周武(上海社科院历史所):革命文化的兴起与都市文化的衍变——以上海为中心
Karl Gerth(牛津大中国研究中心):社会主义下的中...










阅读全文>>
2013年03月15日 22:22

推荐一篇博士论文后记

博士论文后记   肖清和  

一、小传

 

早就想好,要在论文后记时好好写上一笔,以资纪念。可是,真的要写后记时,却提笔忘言,竟不知从哪里开始。

 

在我上学的22年(19872009)中,充满了坎坷与风雨。7岁时,母亲想让我上一年级,因为交不起钱,只好先上幼儿园,荒废了宝贵的一年时间。12岁 时,家里勉强让我上到五年级。差一点因为交不起考试费用,而失去参加小升初考试。班主任老师来我家做工作,可是,实在没钱。结果...

阅读全文>>
2013年03月06日 09:19

第二届中国思想史高级研讨班招生启事

现代中国的再阐释
第二届中国思想史高级研讨班招生启事

主办
华东师范大学(ECNU)-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现代中国与世界联合研究中心
时间
2013年6月20日-25日
地点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

  华东师范大学在2008年曾经成功举办第一届中国思想史高级研讨班,当年参加研讨班的不少青年教师和博士生,如今已经成为活跃在海内外学术界和 思想界的优秀学者。在跨入2013年之际,华东师范大学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携手合...







阅读全文>>
2013年03月04日 20:20

从左右对抗回到圆桌对话

                                                               许纪霖

 

    2012年,可能是21世纪中国的重要转折点。随着王立军、薄熙来事件浮出水面,既有的利益格局平衡被打破,原本沉寂良久的思想界、舆论界、工商界重新活跃。中国似乎又来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打什么旗、走什么路,再次成为争论的焦点。

    然而,思想界不再有统一的声音,甚至,八十年代新启蒙运动所形成的那个思想界已荡然无存,断裂成左中右、激进保...

阅读全文>>
2013年03月01日 15:52

一首打油诗引发的道歉奇案

作者:许纪霖 

关于莫言的种种争论,本来已经平息,然而马悦然教授日前在新浪博客上发表《马悦然:许纪霖教授欠莫言一个公开道歉!》,(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9c4c6e0101ggyf.html#comment1随即被新浪博客推荐到首页要目,引起网友关注。为何远在千里的马老先生迫我向莫言公开道歉? 为的是莫言2011118日在腾讯微博上发表的一首打油诗:

 

      唱红打黑声势隆,

        举国翘首望重庆。

        ...

阅读全文>>
2013年02月28日 20:45

“中国时刻”背后的黑格尔式命题

许纪霖

曾有人说整个近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都受到黑格尔哲学的影响,这话是不错的。我们的历史观和哲学思维相当程度上都受到了黑格尔的影响。甚至到了毛泽 东时代,黑格尔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的思想来源,也占有一席之地。但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对黑格尔的反思。如上海的王元化先生,他早年非常迷恋黑格尔, 对黑格尔的小逻辑、《精神现象学》有非常细致的精读,但上世纪80年代以后他开始反思。在我成长的80年代,似乎黑格...

阅读全文>>
2013年02月21日 22:17

公共知识分子如何可能

公共知识分子(public intellectual)是近一、二十年国际知识界讨论得很热的一个话题,但在中国知识界,似乎还是近几年出现的新主题。为什么会有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一般认为,雅各比(Russell Jacoby)在1987年出版的《最后的知识分子》一书,最早提出了公共知识分子的问题。在他看来,以前的知识分子通常具有公共性,他们是为有教养的读者写作的。然而,在美国,20世纪20年代出身的一代,却成为了最后的公共知识分子。大学普及的...
阅读全文>>
2013年02月20日 22:16

自由主义的处境与未来

江宜桦    近年来与思想界的朋友聊天时,经常听到自由主义如何凋敝不振、如何销声匿迹的说法。感觉上许多被视为自由派的知识分子,都担忧自由主义逐渐丧失引领风潮的能量;而许多非自由派的知识分子,则对自由主义的边缘化额手称庆。终究自由主义为何会陷入此一困境?它能否在反思之后重新出发?这是本文试图探索的两个问题。   海峡两岸的自由主义目前都处于某种尴尬的处境中,但具体情况不同。在台湾方面,自由主义曾经主...
阅读全文>>
2013年02月17日 20:47

公共舆论的历史、现实与反思

        

                                 许纪霖、唐小兵、王晓渔、宋宏、裴自余


舆论与话语霸权的争夺战

 

唐小兵(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讲师):《现代中国的公共舆论:以《大公报》“星期论文”和《申报》“自由谈”为例》出版后,有些朋友认为我描述的现代中国的舆论有很强的价值偏向,比较偏向于“星期论文”那样理性的、以学院为基础的,然后以学术共同体为依托的公开表达,对于南方以上海中心的左翼所代表的这样...



阅读全文>>
2013年02月01日 12:26

史学研究不过是“瞎子摸象”

     

     美国的汉学研究,一直在国际汉学界执掌牛耳,不仅汉学家人数众多,而且每年多有力作问世。我国出版界,自1980年代打开国门之后,亦有译介。然而,这类海外精品的翻译,多以专著为主,比如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事实上,国外学者做研究,有时候论文比著作更精华、更重要,更有突破力度。相对而言,美国汉学界论文性的研究成果,出版界的译介就要单薄得多,我作为在大学一线教学的中国研究者,常...

阅读全文>>
2013年01月25日 10:40

上海学术界的“猛牛”

我想邓正来是倒在战场上的,他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战斗。他的病情是在一个多月前发现的。12月22日,他还在主持复旦高研院的论坛,当时还生勃勃。我们后来才知道他当时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了,他自己可能已经知道自己得病了,但是感觉他的精神状态就像一个战士一样,活跃在学术战场上。他那天好像意识到什么晚宴的时候,特别招呼我过去坐在他旁边,大家一起痛饮茅台

很难想象,一个月前的邓正来还这么生龙活虎,活跃在会场...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