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著名学者许纪霖为上海科学营营员解答困惑:
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你的大学
作者:俞陶然 实习生 吴盛佳
《新闻晚报》2012年7月18日
对高中生来说,选择什么样的大学专业是一个重大问题,是凭自己的兴趣选择,还是看这个专业未来的就业状况?在本周举行的由上海市科协等主办的 “上海科学营”活动中,著名学者、华师大历史系教授许纪霖为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高中生做了一个讲座,在回答营员提出的这个困惑时,他表示,“如果你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那么在选择专业时就应该以兴趣为主,即使这些专业‘出路不好’,今后你也能做出成就。 ”
许纪霖以他自身的经历为例告诉学生,他在大学时期学习的是历史专业,在很多外人看来,这个专业“出路不好”,而他则乐在其中,对文史哲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在一次华师大校内剧本创作大赛上,他创作的剧本拔得头筹,这让他成为了校内的“名人”。在这次成功经历的激励下,许纪霖愈加深入地研究中国现代思想史,终于成为了一名知名学者。 “可见,专业并不能决定你的未来。只要你对自己有足够的自信,那么就听从内心的召唤,按兴趣填报专业吧。 ”当然,许纪霖也坦率地说道,“如果你觉得自己能力有限,那么从就业角度考虑专业选择,也是明智的。 ”
对于 “应报考什么大学”这一问题,许教授认为,“没有最好的大学,只有最适合你的大学。大学要有个性,不能单以排名论英雄。 ”大学的个性体现在它的氛围和历史积淀。许纪霖做访问学者时看到,在一些西方国家,家长会带着孩子周游各个优秀学府,创造机会让孩子与大学教授谈话,使孩子能做出评判,看看自己对那所大学是否感兴趣,哪所大学的文化氛围最适合自己。
进大学后应该学些什么?对这个问题许教授表示,学生不能抱着“找师傅当学徒”的心态,须知,学习专业知识只是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好的大学推崇的是博雅之学,是培养通才与专才的结合。 “你们要用宽广的心灵去学习各类知识,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争取在某一领域具有专业水准。只有做到博与专的结合,今后才能有所成就。 ”
成为社会中的精英,不仅需要在学习中获得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全方位的素养熏陶。7月16日晚,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华东师大分营名家讲坛第二讲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图书馆报告厅举行。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历史系博士生导师、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许纪霖做了一场题为“教养、责任和自由:如何成为社会精英”的精彩讲座,帮助营员们展望大学生活,为成为社会精英树立了理想和信心。
塑造精英人格:许纪霖与科学营营员谈教养、责任和自由
作者:钱力行
华东师范大学网 日期:2012年7月18日
大学是什么
“我刚从欧洲回来,时差还没有倒过来,但一看到在座的各位,就意识到自己回到了中国,感到好亲切。” 讲座一开始,许教授的一番家常话语就让营员们会心一笑,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
讲座步入正题后,许教授便问道:“什么是大学?”营员们基本都是高中生,这次科学营也只是大家与大学的初次“亲密接触”,许教授的问题虽短,但着实把大家难住了,好一会儿都无人举手作答。
“曾经有个美国学生对我说:举手是我的权力。要知道,我们在中学时代就要学会举手。”许教授微微一笑,接着便揭晓了答案,“大学,从英语字面来看,有两种解释,从地理上来看,大学是一个有来自四面八方的人的地方;从功能上来看,大学是一个提供博雅之学的场所。”
何谓“博雅之学”?许教授因循诱导。“博雅之学便是做人的道理,大学是用来培养自由心灵和精英人格的地方。”许教授还强调了大学“熏陶”的作用。“所谓熏陶,便是在把你在无形之中塑造成某类人,比如我们华东师大讲座颇多,著名的思勉讲座更是达到100讲之多,邀请的都是中外顶尖学者,学生在这种浓厚学术氛围的熏陶下,自会潜移默化地完善自我的人格。”
许教授还旁征博引了大量中西方高等教育的例子来阐释“博雅之学”以及大学教育的历史沿革,如欧洲的教会学校教育、中国古代的书院教育、美国的卫斯理女子学院,让营员们大开眼界。
“大学还应是富有神圣感的地方,知识是继权力和金钱之后的第三种尊严。”言及此处,许教授动情地回忆起了自己当年的大学生活:“我是77级,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当时我们在学校时,胸口一直佩戴着校徽,那真是一种自豪、荣耀、神圣的感觉。”
对内:学会求知、学会做人
讲座上,许教授还与大家聊了四种“learn”,即:如何求知、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相处。
“在大学,选修课繁多,很多选修课内容与自己本专业无关,有人会觉得无用,殊不知此种心态不利于成就博雅之才。”对于大学里不少同学以“有用无用”论科目的现象,许教授深感不值,“很多人关注毕业后的薪水,却忽略了自己的爱好,其实从事一份自己喜爱的职业,那将是一辈子的幸运。”
许教授还现身说法:“我原本学习政治,但因喜欢历史,便转入了历史系,而我的很多硕士生,都是从通讯、金融等本科专业毕业考入我们历史系的。一个人最重要的成熟,便是认识你自己。”许教授的亲身经历,让将来要填报高考志愿的营员们大受启发。
“另外,我们不能做缺乏创造力的高级学术民工,综合素质取决于心灵的开放,乔布斯的苹果就是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对于如何做人,许教授十分注重责任感的培养,他鼓励营员们多参与社会服务、培养自身的领袖才能。“在哈佛,周末校园学生很少,大家都去社区参与义工服务了。”许教授在哈佛做过学术交流,对哈佛的一些校园细节印象颇深。除此之外,个人荣誉感也是许教授所看重的,他援引哈佛大学校友成功后回馈母校的事例,告诉大家,一个人在外的种种人格体现,不仅是他个人的尊严所在,更是受到母校荣誉的约束。许教授还建议大家多读名人传记,看看巅峰之人是一路如何走来的。
对外:懂得处事、懂得合作
不仅对内要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对外也应懂得处事、懂得合作。
“小事里做出大学问。”许教授简单的话语意蕴无穷,“同学们应多做点志愿者活动,既增长经验,又扩充人脉。”许教授告诉大家,在波士顿的中央公园,摆摊招募志愿者,应征者如云,很多是名校学生,而美国总统奥巴马,也是从社会基层的社工干起,积累了大量经验,明白普通美国人民需要什么,为竞选成功奠定了深厚根基。这些生动翔实的事例让营员们频频点头。
许教授还与大家分享了他下乡三年的往事,连连感叹这些经历对他人格成长的巨大帮助。“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科学营的同学们走千里来上海,也是为了增长经验、开拓心胸啊。”许教授风趣地说道。
话锋一转,许教授问大家:“同学们现在住华东师大几人一间房啊?”“两个!”“三个!”台下的回答此起彼伏,好不热闹。许教授笑着摆摆手:“大家住在一起,可要学会好好相处。”
紧接着,许教授引出了前面一问的真正深意:“我们是科学营,搞科学研究,就是需要团队合作。英国有句谚语:一个英国人:一个呆子;两个英国人:一场足球;三个英国人:一个不列颠帝国。看呐,团结起来的力量有多强大。”
“团结合作不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我们的领袖才能也会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许教授认为,公正、以德服人等品质,正是在与人相处中被发掘出来,从而使个体受到团队认可的。
最后的交流互动环节,营员们积极举手,气氛热烈,一位女生更是借起身提问的机会表达了对历史的喜爱。许教授肯定了营员们所提问题的质量,勉励大家“点亮蜡烛”,培养高尚情操,树立精英人格。
许教授的讲座为科学营的严谨、求实注入了一股鲜活的人文清泉,幽默、形象、受用,让人感叹:励志教育可以如此生动,立志之心可以这般塑造。
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你的大学
作者:俞陶然 实习生 吴盛佳
《新闻晚报》2012年7月18日
对高中生来说,选择什么样的大学专业是一个重大问题,是凭自己的兴趣选择,还是看这个专业未来的就业状况?在本周举行的由上海市科协等主办的 “上海科学营”活动中,著名学者、华师大历史系教授许纪霖为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高中生做了一个讲座,在回答营员提出的这个困惑时,他表示,“如果你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那么在选择专业时就应该以兴趣为主,即使这些专业‘出路不好’,今后你也能做出成就。 ”
许纪霖以他自身的经历为例告诉学生,他在大学时期学习的是历史专业,在很多外人看来,这个专业“出路不好”,而他则乐在其中,对文史哲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在一次华师大校内剧本创作大赛上,他创作的剧本拔得头筹,这让他成为了校内的“名人”。在这次成功经历的激励下,许纪霖愈加深入地研究中国现代思想史,终于成为了一名知名学者。 “可见,专业并不能决定你的未来。只要你对自己有足够的自信,那么就听从内心的召唤,按兴趣填报专业吧。 ”当然,许纪霖也坦率地说道,“如果你觉得自己能力有限,那么从就业角度考虑专业选择,也是明智的。 ”
对于 “应报考什么大学”这一问题,许教授认为,“没有最好的大学,只有最适合你的大学。大学要有个性,不能单以排名论英雄。 ”大学的个性体现在它的氛围和历史积淀。许纪霖做访问学者时看到,在一些西方国家,家长会带着孩子周游各个优秀学府,创造机会让孩子与大学教授谈话,使孩子能做出评判,看看自己对那所大学是否感兴趣,哪所大学的文化氛围最适合自己。
进大学后应该学些什么?对这个问题许教授表示,学生不能抱着“找师傅当学徒”的心态,须知,学习专业知识只是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好的大学推崇的是博雅之学,是培养通才与专才的结合。 “你们要用宽广的心灵去学习各类知识,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争取在某一领域具有专业水准。只有做到博与专的结合,今后才能有所成就。 ”
成为社会中的精英,不仅需要在学习中获得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全方位的素养熏陶。7月16日晚,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华东师大分营名家讲坛第二讲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图书馆报告厅举行。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历史系博士生导师、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许纪霖做了一场题为“教养、责任和自由:如何成为社会精英”的精彩讲座,帮助营员们展望大学生活,为成为社会精英树立了理想和信心。
塑造精英人格:许纪霖与科学营营员谈教养、责任和自由
作者:钱力行
华东师范大学网 日期:2012年7月18日
大学是什么
“我刚从欧洲回来,时差还没有倒过来,但一看到在座的各位,就意识到自己回到了中国,感到好亲切。” 讲座一开始,许教授的一番家常话语就让营员们会心一笑,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
讲座步入正题后,许教授便问道:“什么是大学?”营员们基本都是高中生,这次科学营也只是大家与大学的初次“亲密接触”,许教授的问题虽短,但着实把大家难住了,好一会儿都无人举手作答。
“曾经有个美国学生对我说:举手是我的权力。要知道,我们在中学时代就要学会举手。”许教授微微一笑,接着便揭晓了答案,“大学,从英语字面来看,有两种解释,从地理上来看,大学是一个有来自四面八方的人的地方;从功能上来看,大学是一个提供博雅之学的场所。”
何谓“博雅之学”?许教授因循诱导。“博雅之学便是做人的道理,大学是用来培养自由心灵和精英人格的地方。”许教授还强调了大学“熏陶”的作用。“所谓熏陶,便是在把你在无形之中塑造成某类人,比如我们华东师大讲座颇多,著名的思勉讲座更是达到100讲之多,邀请的都是中外顶尖学者,学生在这种浓厚学术氛围的熏陶下,自会潜移默化地完善自我的人格。”
许教授还旁征博引了大量中西方高等教育的例子来阐释“博雅之学”以及大学教育的历史沿革,如欧洲的教会学校教育、中国古代的书院教育、美国的卫斯理女子学院,让营员们大开眼界。
“大学还应是富有神圣感的地方,知识是继权力和金钱之后的第三种尊严。”言及此处,许教授动情地回忆起了自己当年的大学生活:“我是77级,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当时我们在学校时,胸口一直佩戴着校徽,那真是一种自豪、荣耀、神圣的感觉。”
对内:学会求知、学会做人
讲座上,许教授还与大家聊了四种“learn”,即:如何求知、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相处。
“在大学,选修课繁多,很多选修课内容与自己本专业无关,有人会觉得无用,殊不知此种心态不利于成就博雅之才。”对于大学里不少同学以“有用无用”论科目的现象,许教授深感不值,“很多人关注毕业后的薪水,却忽略了自己的爱好,其实从事一份自己喜爱的职业,那将是一辈子的幸运。”
许教授还现身说法:“我原本学习政治,但因喜欢历史,便转入了历史系,而我的很多硕士生,都是从通讯、金融等本科专业毕业考入我们历史系的。一个人最重要的成熟,便是认识你自己。”许教授的亲身经历,让将来要填报高考志愿的营员们大受启发。
“另外,我们不能做缺乏创造力的高级学术民工,综合素质取决于心灵的开放,乔布斯的苹果就是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对于如何做人,许教授十分注重责任感的培养,他鼓励营员们多参与社会服务、培养自身的领袖才能。“在哈佛,周末校园学生很少,大家都去社区参与义工服务了。”许教授在哈佛做过学术交流,对哈佛的一些校园细节印象颇深。除此之外,个人荣誉感也是许教授所看重的,他援引哈佛大学校友成功后回馈母校的事例,告诉大家,一个人在外的种种人格体现,不仅是他个人的尊严所在,更是受到母校荣誉的约束。许教授还建议大家多读名人传记,看看巅峰之人是一路如何走来的。
对外:懂得处事、懂得合作
不仅对内要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对外也应懂得处事、懂得合作。
“小事里做出大学问。”许教授简单的话语意蕴无穷,“同学们应多做点志愿者活动,既增长经验,又扩充人脉。”许教授告诉大家,在波士顿的中央公园,摆摊招募志愿者,应征者如云,很多是名校学生,而美国总统奥巴马,也是从社会基层的社工干起,积累了大量经验,明白普通美国人民需要什么,为竞选成功奠定了深厚根基。这些生动翔实的事例让营员们频频点头。
许教授还与大家分享了他下乡三年的往事,连连感叹这些经历对他人格成长的巨大帮助。“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科学营的同学们走千里来上海,也是为了增长经验、开拓心胸啊。”许教授风趣地说道。
话锋一转,许教授问大家:“同学们现在住华东师大几人一间房啊?”“两个!”“三个!”台下的回答此起彼伏,好不热闹。许教授笑着摆摆手:“大家住在一起,可要学会好好相处。”
紧接着,许教授引出了前面一问的真正深意:“我们是科学营,搞科学研究,就是需要团队合作。英国有句谚语:一个英国人:一个呆子;两个英国人:一场足球;三个英国人:一个不列颠帝国。看呐,团结起来的力量有多强大。”
“团结合作不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我们的领袖才能也会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许教授认为,公正、以德服人等品质,正是在与人相处中被发掘出来,从而使个体受到团队认可的。
最后的交流互动环节,营员们积极举手,气氛热烈,一位女生更是借起身提问的机会表达了对历史的喜爱。许教授肯定了营员们所提问题的质量,勉励大家“点亮蜡烛”,培养高尚情操,树立精英人格。
许教授的讲座为科学营的严谨、求实注入了一股鲜活的人文清泉,幽默、形象、受用,让人感叹:励志教育可以如此生动,立志之心可以这般塑造。
话题: